沧州河间市>>文化教育>>

“忆英红”:守护英魂二十载

2020-08-27 15:16:26 来源:沧州日报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河间市卧佛堂镇翟生村有个忆英园墓地,埋葬着108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和26位被迫害致死的百姓。为祭奠他们,村民们自发组成“忆英红”志愿服务队,坚持每周“探望”——

“忆英红”:守护英魂二十载

本报记者康学翠本报通讯员安进秋

驱车前往河间市卧佛堂镇翟生村,进村沿东北方向行驶,看到白色的围栏和红色台阶,忆英园墓地就到了。阳光下,牌匾上的“翟生村忆英园”几个大字格外醒目。

这里,幽静整洁,没有丛生的杂草,就连路面台阶也干干净净。远远望去,108位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,松柏环绕中,还有一个水泥磨过的“肉丘坟”。

“里面埋葬的是26位在抗日战争中被迫害致死的百姓,都是我们村的村民。”翟生村委会主任杨便友指着“肉丘坟”说。今年47岁的他,还是“忆英红”志愿服务队的队长。20多年来,和村民们守护着这些英魂,不仅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,更了解那段惨烈的历史。

1939年12月24日,100名日伪军突袭翟生村,见柴垛就点,见房子就烧,并将72位村民带回据点拷打盘问。见村民们宁死不屈,就将他们推入坑中活埋,最终26位村民遇害,这就是翟生惨案。5年后,据点的敌人被赶走,翟生村的乡亲们把被害者的尸骨迁回本村,那时已分不清谁是谁,只好合葬在一起,成了“肉丘坟”。

杨便友的老太爷就是26人中的一位。“从小父亲就告诉我,这些人是为抗日牺牲的,每年清明节,记得去他们的坟上添几锹土,不然时间久了坟没了,后人也就忘了他们了。”这句嘱托,杨便友铭记于心,也成了他半生的坚守。

成立“忆英红”志愿服务队后,队员们遵照长辈嘱托,每年的春节、清明节、农历十月初一等节令,都会去扫墓、添土,表达对逝者的敬仰与哀思。时间久了,节令的守护变成了每周的“探望”。尤其杨便友,无论春夏秋冬,每周都会去墓地看看。这些年,用坏的扫帚就有近百把。

最初,这块墓地非常简陋,面积也小。2014年,卧佛堂镇党委、政府筹集40多万元修建了忆英园墓地,面积增扩到3亩多。这其中,翟生村村民捐款6万元,他们还走访部分革命老战士及村中的老人收集史料。修建后,忆英园墓地立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,规划出了祭奠广场。后来,附近乡镇的108位烈士迁来此处。村民们又自发在墓地里植树、栽花、种草,以此寄托哀思、缅怀英烈。就这样,忆英园墓地有了现在的模样,还获批“沧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。

多年守护,换来这份成果。杨便友和队员们深感欣慰,也感到了责任之重。

如今,除了扫墓、祭拜,他们还经常组织村里的学生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,忆英园墓地也成了一些单位党员干部的教育基地。每当有人来此,队员们就化身解说员,向他们讲述那段历史,讲述那悲壮的事迹。杨便友说,守护烈士墓,他们会一代代传承下去,这是信念,也是责任。


来源:沧州日报
责任编辑:吕熠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
相关新闻

电子报
立即打开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